食源性疾病包括什么

食源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胃肠炎、寄生虫感染、化学性食物中毒以及真菌毒素中毒等类型。食源性疾病通常由致病微生物或有害物质污染食物引起,可能表现为胃肠不适、发热、脱水等症状。
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由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引起。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盐酸左氧氟沙星片、诺氟沙星胶囊等,同时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日常需注意食物充分加热、避免生熟交叉污染。
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可通过污染食物传播,导致水样腹泻、低热等症状。病毒性胃肠炎具有自限性,通常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等对症治疗。婴幼儿及老年人需预防脱水,家长应注意餐具消毒与手部清洁。
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可能感染肝吸虫,生食蔬菜可能感染蛔虫。寄生虫病常表现为慢性腹痛、营养不良,需使用阿苯达唑片、吡喹酮片等驱虫药。预防关键在于彻底加热食材,避免生食高风险食品。
农药残留、亚硝酸盐或重金属污染可能导致化学性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头晕甚至休克,需立即就医进行洗胃或特效解毒剂治疗,如二巯丙磺酸钠注射液。购买食材应选择正规渠道,蔬菜水果充分清洗浸泡。
霉变粮食中的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可能损伤肝脏或神经系统。急性中毒需使用活性炭吸附毒素,慢性暴露可能需护肝治疗如复方甘草酸苷片。存储粮食需保持干燥通风,霉变食品必须丢弃。
预防食源性疾病需注重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彻底煮熟、安全温度保存、使用安全水源。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时须立即就医。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者应避免生冷食物,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