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如何喂养和护理

早产儿可通过母乳喂养、配方奶补充、少量多次喂养、维持适宜环境温度、定期监测生长发育等方式喂养和护理。早产儿通常因胎龄不足、母体妊娠并发症、胎盘功能异常、多胎妊娠、宫内感染等原因导致提前分娩。
母乳是早产儿最佳营养来源,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长因子,有助于增强早产儿免疫力并促进肠道发育。母乳喂养困难的早产儿可使用母乳强化剂增加热量和营养素密度。母亲需保持均衡饮食,避免摄入早产儿专用维生素D滴剂以帮助钙吸收。吸吮力弱的早产儿可采用乳旁加奶或鼻饲管辅助喂养。
当母乳不足时需选用早产儿专用配方奶,其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高于普通婴儿奶粉。喂养时需将奶液温度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采用防胀气奶瓶减少呛奶风险。每次喂养量从5毫升开始逐渐增加,喂养间隔不超过3小时。需记录每日摄入总量,确保达到每公斤体重120-150毫升的液体需求。
早产儿胃容量小且消化功能弱,应采用每日8-12次的喂养频率。每次喂养后需竖抱拍嗝15分钟防止吐奶,体位保持30度斜坡卧位。出现喂养不耐受时应减少单次奶量,增加喂养次数。喂养过程中需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暂停等异常情况,出现异常需立即暂停喂养。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需将室温维持在26-28摄氏度,湿度控制在55-65%。使用暖箱时应根据出生体重设置中性温度,体重低于2000克者需持续监测皮肤温度。接触早产儿前需预热听诊器等器械,更换衣物尿布时动作要迅速。避免包裹过厚导致过热,出现体温波动需及时调整保暖措施。
需每周测量体重、身长、头围并绘制生长曲线图,理想增重速度为每天15-30克。每月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估,重点关注追视、抬头等里程碑动作。按时接种疫苗,纠正月龄满2个月开始补铁预防贫血。定期进行眼底筛查和听力测试,发现异常及时转诊专科治疗。
早产儿护理需特别注意预防感染,接触婴儿前严格洗手,避免人群密集场所。衣物应选择纯棉材质并每日更换消毒,奶具需煮沸处理。睡眠时采用仰卧位减少窒息风险,婴儿床上不放置柔软物品。出院后定期随访至纠正月龄24个月,按医嘱补充维生素AD和铁剂。家长需学习心肺复苏技能,掌握识别呼吸暂停、喂养困难等危急症状的方法,出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