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病变是什么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病变主要是由风湿热反复发作引起的二尖瓣瓣膜增厚、粘连及钙化,导致瓣口面积缩小和血流受阻。主要病理改变包括瓣叶纤维化、交界处粘连、腱索缩短及乳头肌肥厚,最终形成漏斗状狭窄。
风湿性炎症反复刺激导致二尖瓣瓣叶胶原纤维增生,使瓣膜弹性降低并增厚。瓣叶游离缘常出现结节状纤维化灶,严重时瓣叶可呈"鱼口样"僵硬变形。这种病变会直接影响瓣叶的开放幅度,超声心动图可显示舒张期前叶呈"穹样"改变。
二尖瓣前后叶的交界处因风湿热损伤而发生纤维性粘连,使瓣膜开口呈裂隙状。正常成人二尖瓣口面积为4-6平方厘米,当面积缩小至1.5平方厘米以下时即出现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听诊时可闻及特征性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风湿病变可导致腱索纤维性挛缩和融合,使瓣叶活动受限。严重时腱索可形成粗短的纤维束,将瓣叶向下牵拉形成漏斗状结构。这种改变在超声检查中表现为舒张期瓣叶呈"曲棍球棒"样变形,是判断狭窄程度的重要指标。
病程较长的患者瓣膜可发生钙化,常见于瓣叶基部和交界处。钙化灶可进一步加重瓣膜僵硬程度,X线检查可见瓣环区高密度影。钙化程度与手术难度直接相关,严重钙化需行瓣膜置换而非成形术。
二尖瓣狭窄导致左心房排血受阻,长期压力负荷增加引发左心房代偿性扩张。扩大的左心房易形成附壁血栓,是脑栓塞的主要来源。心电图可见二尖瓣型P波,胸部X线显示左心缘膨出和支气管抬高。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并控制饮水量,避免加重心脏负荷。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病情进展,中重度狭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出现活动后气促、咯血或心悸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必要时考虑经皮球囊扩张或外科手术治疗。平时注意预防链球菌感染,有风湿热病史者需长期预防性抗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