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做什么检查可以诊断出来

血管炎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等多种检查方法。主要有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检测、C反应蛋白和血沉检查、血管造影、超声检查和皮肤或组织活检等。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检测是诊断血管炎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用于检测ANCA相关血管炎。该检查通过血液样本分析是否存在特异性抗体,阳性结果可能提示韦格纳肉芽肿、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等疾病。检查前无须特殊准备,但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C反应蛋白和血沉检查是评估炎症活动的常规项目。血管炎患者通常会出现这两项指标升高,反映全身炎症反应程度。检查需抽取静脉血,结果异常时需进一步排查感染或其他炎症性疾病。动态监测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血管造影可直观显示血管狭窄、扩张或闭塞等异常改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清晰观察中小动脉病变,对结节性多动脉炎、大动脉炎等诊断价值较高。检查需注射造影剂,可能存在过敏风险,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选择。
超声检查是无创评估血管壁增厚、血流异常的常用方法。高频超声可检测浅表血管炎性改变,彩色多普勒能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适用于巨细胞动脉炎等浅表血管病变筛查,但对深部血管显示效果有限。
皮肤或组织活检是确诊血管炎的金标准。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血管壁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素样坏死等特征性改变。活检部位常选择有活动性病变的皮肤、肌肉或肾脏等器官,需局部麻醉后取样。
确诊血管炎需由风湿免疫科医生综合评估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患者应避免自行解读检查报告,及时复诊并配合医生完善相关检查。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皮肤瘀斑、关节肿痛等症状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和受伤。饮食宜清淡,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戒烟限酒以减少血管刺激。定期随访监测病情进展,严格遵医嘱用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