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检查小肠吸收功能

关键词: #小肠
关键词: #小肠
检查小肠吸收功能可通过粪便检测、血液检测、呼气试验、影像学检查、小肠黏膜活检等方式进行。小肠吸收功能异常可能与乳糜泻、克罗恩病、短肠综合征、慢性胰腺炎、肠道菌群失调等疾病有关。
粪便脂肪定量是评估脂肪吸收功能的金标准,需连续收集3天粪便检测脂肪含量。苏丹III染色可快速筛查粪便脂肪,但准确性较低。粪便弹性蛋白酶检测可间接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数值降低提示脂肪消化障碍。粪便钙卫蛋白升高提示肠道炎症活动,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病因。
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反映蛋白质吸收状况,降低可能提示长期营养不良。维生素B12和叶酸检测可评估回肠吸收功能,缺乏常见于克罗恩病或细菌过度生长。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可能提示铁吸收障碍。D-木糖吸收试验通过检测尿中木糖排出量,直接反映小肠黏膜吸收能力。
氢呼气试验通过检测摄入乳糖后呼气中氢气浓度,诊断乳糖酶缺乏症。碳13标记甘油三酯呼气试验可定量评估脂肪消化吸收功能。葡萄糖氢呼气试验异常提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可能干扰营养物质的吸收。此类检查无创且操作简便,但易受肠道菌群和胃排空速度影响。
小肠钡餐造影可观察肠道结构异常如狭窄、瘘管等。胶囊内镜能直观显示全小肠黏膜病变,但无法进行活检。CT或MR小肠造影可评估肠壁增厚、肠系膜改变等克罗恩病特征。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兼具观察和活检功能,是诊断乳糜泻的金标准检查之一。
通过内镜获取十二指肠或空肠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乳糜泻特征性绒毛萎缩。免疫组化检测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辅助诊断乳糜泻。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绒毛结构异常,适用于疑难病例诊断。活检还能鉴别Whipple病、淀粉样变性等罕见吸收不良疾病。
怀疑小肠吸收功能障碍时,建议先从无创检查如血液检测和呼气试验开始。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摄入已知过敏原如麸质。长期腹泻或体重下降者应及时就医,确诊后需针对病因治疗,如乳糜泻患者需终身无麸质饮食,慢性胰腺炎患者需补充胰酶制剂。定期监测营养指标和生长曲线对儿童患者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