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怎么处理好得快些

儿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10次浏览

关键词: #骨折 #小儿

小儿骨折可通过固定制动、营养补充、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等方式促进恢复。小儿骨折通常由外伤、骨骼发育异常、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重复性应力损伤等原因引起。

1、固定制动

使用石膏或支具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是基础治疗手段。上肢骨折多采用前臂石膏托固定4-6周,下肢骨折需使用长腿石膏固定6-8周。固定期间应避免患肢负重,家长需每日检查固定装置是否松动,观察肢体末端血液循环情况。稳定性骨折通过充分固定可达到解剖复位效果。

2、营养补充

骨折愈合需要充足的钙质和蛋白质。建议每日摄入500毫升牛奶、50克瘦肉、1个鸡蛋,配合西蓝花、豆腐等富含钙的食物。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可通过晒太阳或遵医嘱服用维生素D滴剂补充。避免饮用碳酸饮料以免影响钙质吸收,家长应合理安排患儿膳食结构。

3、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装置后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渐进性功能锻炼。早期以被动关节活动为主,使用CPM机辅助训练防止关节僵硬。中期加入等长收缩练习,如握力球训练手部肌肉。后期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恢复期间家长应督促患儿每日完成规定训练量。

4、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缓解症状。对于开放性骨折需预防性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病理性骨折患者可能需要注射用唑来膦酸改善骨密度。所有药物使用须严格遵循儿科剂量,家长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5、定期复查

骨折后1周、4周、8周需进行X线复查评估愈合进度。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及时发现复位丢失、延迟愈合等异常情况。若出现患肢肿胀加剧、皮肤发紫或感觉异常,家长应立即带患儿复诊。定期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异,预防骨骨骺损伤导致的生长发育畸形。

小儿骨折恢复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乳制品、深海鱼类等富含优质蛋白和钙质的食物。保证每日9-10小时睡眠有助于生长激素分泌。拆除固定装置后6个月内避免参加足球、篮球等剧烈运动。定期监测患肢与健侧肢体长度差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家长应鼓励患儿坚持康复训练,但需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损伤。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