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肛裂咋办

哺乳期肛裂可通过调整饮食、温水坐浴、局部用药、保持排便通畅、就医治疗等方式改善。肛裂通常由便秘、饮食不当、分娩损伤、感染、肛管压力增高等因素引起。
哺乳期女性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火龙果等,有助于软化粪便。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毫升以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补充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减少便秘发生概率。
每日2-3次温水坐浴,水温控制在40℃左右,每次持续10-15分钟。坐浴能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坐浴后可涂抹少量凡士林保护创面,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清洁产品。
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硝酸甘油软膏、利多卡因凝胶等外用药物。这些药物能缓解疼痛、促进创面愈合。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药物成分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建立规律排便习惯,有便意时及时如厕。排便时过度用力可能加重肛裂,可尝试深呼吸放松肛门肌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等缓泻剂,但需注意避免长期依赖。
若肛裂持续2周未愈或出现出血量多、剧烈疼痛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医生可能建议肛门扩张术或肛裂切除术等治疗。哺乳期手术需评估麻醉药物安全性,术后需特别注意伤口护理。
哺乳期肛裂护理需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含麝香、冰片等可能影响泌乳的中药成分。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选择纯棉透气内裤。进行凯格尔运动可增强盆底肌力量,哺乳姿势建议采用侧卧位减轻肛门压力。若需用药治疗,用药期间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哺乳时间。日常可记录排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