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危害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在规范使用下通常安全性较高,但可能引起注射部位红肿、低热或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预防或治疗破伤风感染,其危害主要与个体差异、注射操作或药物成分有关。
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后常见局部反应包括疼痛、硬结或轻微红肿,通常1-3天可自行缓解。部分人群可能出现37-38摄氏度的低热,伴随乏力或头痛,一般无须特殊处理。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荨麻疹、关节痛等过敏表现,与免疫球蛋白中的异体蛋白成分相关。对于既往有血液制品过敏史或免疫球蛋白过敏史者,需提前告知医生评估风险。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需严格肌内注射,错误注射可能导致神经损伤或血管内溶血。药物制备过程中若存在污染风险,可能引发发热或寒战等输注反应。免疫缺陷患者使用后需监测抗体中和效果,避免因被动免疫失效导致破伤风梭菌感染。妊娠期妇女使用需权衡获益与风险,目前尚未发现明确致畸证据。
使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后应观察30分钟,出现呼吸困难或血压下降需立即就医。注射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局部出血风险。若需重复接种需间隔1个月以上,防止抗体中和作用降低。日常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深部创伤或污染伤口即使接种后仍需定期换药。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与破伤风类毒素疫苗联合使用时,需分不同部位注射以避免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