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性骨折怎么治疗

疲劳性骨折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支具固定、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疲劳性骨折通常由长期重复应力、骨骼强度不足、运动方式不当、营养缺乏、骨质疏松等原因引起。
早期需立即停止引发损伤的活动,避免患肢负重。下肢骨折建议使用拐杖辅助行走,上肢骨折可用三角巾悬吊保护。休息时间通常需要4-8周,直至影像学检查显示骨痂形成。期间可进行非负重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肌肉萎缩。
急性期48小时后可开始冷敷缓解肿胀,后期采用超声波或低频脉冲电磁场促进骨愈合。恢复期通过渐进式肌肉力量训练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水中运动可减少关节负荷。冲击波治疗对胫骨、跖骨等部位骨折有明确疗效。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需配合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片等抗骨吸收药物。中药方面可选用伤科接骨片、恒古骨伤愈合剂等促进骨痂生长的中成药。
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功能性支具,足部骨折适用步行靴,脊柱应力性骨折需佩戴腰围。支具应保证患处稳定同时允许邻近关节活动,固定时间通常为6-12周。定制支具需定期调整松紧度,防止皮肤压疮。
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骨折不愈合或移位明显的病例。常见术式包括髓内钉固定、钢板螺钉内固定等,术后需配合阶段性康复训练。跟骨、舟骨等特殊部位骨折可能需植骨术,运动员群体可考虑早期手术干预。
康复期间应保证每日摄入800-1200毫克钙元素及800-1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钙食物。逐步恢复运动时需遵循10%增量原则,避免短期内训练强度骤增。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长期运动人群可穿戴减震鞋垫等防护装备。若出现持续疼痛或活动受限,应及时复查影像学评估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