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尿毒症预后如何

溶血性尿毒症的预后差异较大,轻症患者经及时治疗可完全康复,重症患者可能遗留肾功能损害或需长期透析。预后主要与病因、并发症及治疗时机相关。
溶血性尿毒症是由志贺毒素、感染、遗传因素等引起的微血管病,典型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损伤。早期识别并干预的患者预后较好,儿童患者恢复能力较强,多数在支持治疗后可逆转肾功能损伤。成人患者若合并高血压、神经系统症状或多器官衰竭,肾功能恢复概率降低。血浆置换和透析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措施,能有效清除毒素并替代肾脏功能。部分患者需长期随访监测血压及尿蛋白,预防慢性肾病进展。
少数患者因严重肾皮质坏死或反复发作,可能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需依赖终身透析或肾移植。遗传性溶血性尿毒症预后较差,易复发且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或心肌损害者死亡率较高,需重症监护支持。延迟诊断或治疗不足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需早期使用补体抑制剂等靶向药物。
溶血性尿毒症患者出院后应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及血常规,避免脱水或肾毒性药物。饮食需限制高钾高磷食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建议接种肺炎球菌及流感疫苗,预防感染诱因复发。若出现水肿、乏力或尿量减少,需立即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