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8次阅读
尿毒症患者透析后多数仍可排尿,但尿量通常显著减少。排尿功能主要与残余肾功能、透析方式、原发病类型等因素相关。
1、残余肾功能:
残余肾功能是决定排尿量的关键因素。早期开始透析的患者可能保留部分尿液生成能力,肾小球滤过率高于5ml/min时通常仍有排尿。随着透析时间延长,残余肾功能逐渐丧失,约50%患者在透析1年后出现无尿。
2、透析方式选择: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排尿功能影响不同。腹膜透析患者更易维持残余肾功能,约60%患者1年后仍有排尿;血液透析患者因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肾功能恶化更快,3年后仅20%-30%患者存在排尿。
3、原发病差异:
糖尿病肾病导致的尿毒症患者肾功能衰退更快,透析后无尿发生率高于慢性肾炎患者。多囊肾患者因囊肿压迫作用,即使进入透析阶段也可能长期保持少量排尿。
4、容量负荷管理:
严格限制水分摄入可减少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但不会直接影响尿液生成。每日尿量超过400ml时需监测24小时尿电解质,避免过度限制饮水导致脱水。
5、药物辅助治疗:
利尿剂如呋塞米可能对残余肾功能尚存者有效,但需警惕电解质紊乱。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改善肾性贫血,间接保护残余肾功能。
透析患者应保持每日水分摄入量控制在尿量加500ml以内,避免高钾高磷食物。适量有氧运动如步行、太极拳可改善心血管功能,但需防止跌倒。定期监测血压、体重变化,记录每日尿量。出现尿液颜色加深、泡沫尿或排尿疼痛时需及时就医。营养方面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配合复方α-酮酸制剂,既减轻肾脏负担又保证必需氨基酸供给。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可通过病友互助小组缓解治疗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