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检查出是不是肠炎

关键词: #肠炎
关键词: #肠炎
肠炎可通过粪便常规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病原学检查等方式确诊。肠炎通常由感染、饮食不当、免疫异常、药物刺激、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引起。
粪便常规检查是诊断肠炎的基础项目,通过观察粪便颜色、性状及显微镜下检测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指标。细菌性肠炎患者粪便中可见大量脓细胞,病毒性肠炎则以脂肪滴增多为主。该检查无须特殊准备,留取新鲜粪便样本后1小时内送检即可。
血常规可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急性肠炎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慢性肠炎可能出现贫血。C反应蛋白和血沉能反映炎症程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这两项指标常显著增高。严重腹泻患者还需检测电解质水平以评估脱水情况。
腹部超声能发现肠壁增厚、腹腔积液等异常,适用于急腹症初步筛查。CT检查可清晰显示全肠道病变范围,克罗恩病典型表现为节段性肠壁分层样增厚。钡剂造影能观察肠道蠕动功能,但急性期禁用以防肠穿孔。
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结直肠黏膜病变,溃疡性肠炎可见连续性糜烂和浅溃疡。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检出率高,但存在滞留风险。检查前需严格清肠准备,活动性出血或肠梗阻患者禁用。
粪便培养能明确细菌性肠炎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核酸检测可快速识别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原体。药敏试验指导抗生素选择,对耐药性大肠杆菌感染尤为重要。采集样本应在使用抗生素前完成。
确诊肠炎后需根据病因规范治疗,细菌感染需用左氧氟沙星片、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日常应保持饮食卫生,避免生冷刺激食物,注意腹部保暖。慢性肠炎患者建议定期复查肠镜,出现持续腹痛、血便等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