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病毒的危害

儿科编辑 医普小新
0次浏览

关键词: #病毒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危害包括高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重症可引发脑炎肺水肿并发症。该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需警惕神经系统和心肺功能损害。

1、轻型症状危害

典型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伴随38℃左右发热。口腔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可影响进食,导致脱水风险。多数患儿1周内自愈,但疱疹破溃可能继发细菌感染,需保持皮肤清洁。可遵医嘱使用开喉剑喷雾剂、康复新液等缓解口腔症状。

2、神经系统损害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易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膜炎或脑炎。患儿可能出现持续高热、嗜睡、肢体抖动等症状,严重时导致急性弛缓性麻痹。需及时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联用人免疫球蛋白。此类损害可能遗留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3、心肺功能衰竭

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表现为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发凉。与病毒直接损伤脑干以及炎症因子风暴有关,需立即给予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注射液抢救。此类型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

4、群体传播风险

病毒可通过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疱疹液传播,在托幼机构易引起暴发流行。隐性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病毒在环境中可存活数周。需对患儿排泄物、玩具等进行含氯消毒,隔离期应不少于发病后2周。

5、季节性流行特征

我国南方地区4-7月为发病高峰,北方呈现夏秋双峰流行。不同年份流行毒株可能变异,柯萨奇病毒A16型和EV71型常交替主导。疫苗接种主要针对EV71型,对其他肠道病毒无交叉保护作用。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教导儿童正确洗手方法。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避免交叉感染。日常对门把手、餐具等高频接触物品定期消毒。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完成全程接种。如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预警症状,须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