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的生理变化
产后护理编辑
健康万事通
产后护理编辑
健康万事通
产褥期是指产妇分娩后至生殖系统及全身各器官恢复至孕前状态的6-8周,期间会出现子宫复旧、恶露排出、乳房变化、循环系统调整等生理变化。
分娩后子宫通过收缩逐渐缩小至孕前大小,产后1周子宫降至脐耻之间,10-14天降入盆腔,6周恢复至非孕状态。复旧过程中伴随宫缩痛,哺乳时因催产素分泌可能加重疼痛。若复旧不良可能出现产后出血或感染,需监测宫底高度及恶露性状。
产后子宫内膜脱落形成恶露,初期为血性恶露含大量红细胞,3-4天后转为浆液性恶露呈淡红色,10天后变为白色恶露含白细胞及蜕膜细胞。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恶臭,总量约500毫升,持续4-6周。若血性恶露持续时间超过2周或出现发热需警惕感染。
产后2-3天乳房开始泌乳,初期分泌淡黄色初乳含丰富免疫球蛋白。随着婴儿吸吮刺激,泌乳量逐渐增加,可能出现乳房胀痛、乳头皲裂等情况。乳腺管堵塞时可触及硬结,需及时疏通以防乳腺炎发生。
产后72小时内循环血量增加15%-25%,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心力衰竭。血容量在2-3周恢复正常,妊娠期生理性贫血需6-8周改善。产褥早期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静脉血栓风险较高,应鼓励早期活动。
妊娠期肾盂输尿管扩张在产后2-8周恢复,产后24小时尿量增多可达3000毫升。由于膀胱黏膜水肿及会阴伤口疼痛,可能出现排尿困难或尿潴留,需监测排尿情况。部分产妇因分娩损伤可能出现压力性尿失禁。
产褥期需保持会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及时更换卫生巾。饮食应富含优质蛋白如鱼肉、禽蛋,搭配新鲜蔬菜促进伤口愈合。室内适当走动有助于恶露排出和血液循环,但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注意观察体温、恶露性状及子宫收缩情况,如出现发热、恶露异味或大量出血需立即就医。保持心情愉悦,与婴儿同步休息,哺乳期每日需增加500千卡热量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