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如何分期

急性肝衰竭可分为前驱期、黄疸期、进展期和终末期四个阶段。
前驱期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常见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此时肝功能检查可能仅显示转氨酶轻度升高,胆红素水平尚在正常范围。该阶段容易被误诊为普通胃肠炎或感冒,需结合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用药史等综合判断。前驱期持续时间通常为1-7天,及时发现并去除肝损伤诱因可能阻断疾病进展。
黄疸期以皮肤黏膜黄染为标志性表现,伴随尿色加深和陶土样便。实验室检查可见总胆红素超过正常值3倍,凝血酶原时间开始延长。患者可能出现肝区隐痛、低热等表现。此阶段肝细胞已出现大面积坏死,但尚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黄疸期持续时间为3-14天,是临床干预的关键窗口期。
进展期出现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患者表现为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牙龈出血等。实验室检查显示胆红素持续上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常合并电解质紊乱。此阶段肝细胞坏死超过70%,部分患者可迅速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进展期持续时间与病因相关,病毒性肝炎所致者通常持续1-3周。
终末期出现深度昏迷、顽固性低血压、肝肾综合征等终末表现。实验室检查显示胆红素超过正常值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20%,多数患者合并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此时肝脏已丧失代偿功能,常规内科治疗难以逆转病情,肝移植是唯一可能有效的治疗手段。终末期患者多在1-2周内死亡。
急性肝衰竭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限制蛋白质摄入量至每日0.5克/千克体重,选择支链氨基酸含量高的优质蛋白如鸡蛋清、豆腐等。保持每日排便2-3次以减少氨吸收,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调节肠道菌群。注意观察意识状态变化,避免使用镇静类药物。建议家属记录24小时尿量,定期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出现行为异常或出血倾向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