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是怎样引起的

胆囊炎主要由胆囊结石阻塞胆管、细菌感染、胆汁淤积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胆囊炎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多由胆囊结石嵌顿导致胆汁排出受阻引发,慢性胆囊炎常与长期胆囊结石刺激或反复急性发作有关。
胆囊结石是胆囊炎最常见的病因,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总管时,会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可能引发胆囊内压力升高,刺激胆囊壁发生炎症反应。长期结石摩擦还可能造成胆囊黏膜损伤,增加细菌感染风险。患者可能出现胆绞痛、黄疸等症状,可通过超声检查确诊。治疗需根据结石大小选择药物排石或胆囊切除术,常用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胶囊、胆宁片等。
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经胆道逆行感染是急性胆囊炎的重要诱因。细菌感染多发生在胆汁淤积基础上,可能引起胆囊化脓、坏疽等严重并发症。患者除腹痛外,常伴有寒战高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炎症反应。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控制感染,严重时需手术引流。
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等因素可能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形成胆固醇结晶沉淀。这种胆汁成分改变不仅促进结石形成,还会直接刺激胆囊壁引发化学性炎症。患者常见饭后腹胀、脂肪泻等消化不良症状。改善饮食结构、控制体重有助于缓解症状,必要时可服用茴三硫片等利胆药物。
胆囊动脉供血不足可能导致胆囊壁缺血坏死,这种情况常见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胆囊缺血会降低局部抵抗力,容易继发感染形成坏疽性胆囊炎。患者疼痛症状可能不典型,但全身状况较差。治疗需及时手术切除病变胆囊,术前需纠正循环功能。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等可能增加胆囊炎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易合并胆囊收缩功能障碍,肝硬化患者胆汁成分异常。此外,创伤、大手术后长期禁食导致胆汁淤积,也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炎。这类患者治疗需兼顾原发病,控制血糖、改善肝功能等措施同样重要。
胆囊炎患者日常应注意低脂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刺激胆囊收缩。规律进食有助于胆汁定期排放,防止淤积。急性发作期需禁食并就医治疗,慢性期可适量运动促进代谢。出现持续腹痛、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胆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消化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