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痢疾是怎么引起的

关键词: #痢疾
关键词: #痢疾
拉痢疾可能由志贺菌感染、阿米巴原虫感染、饮食不洁、免疫力低下、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补液治疗、调整饮食等方式改善。
志贺菌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原体,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感染后会出现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粪便常带有黏液脓血。确诊需进行粪便培养,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诺氟沙星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菌药物,同时需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
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会导致阿米巴痢疾,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典型表现为果酱样恶臭粪便,可能伴随肝区疼痛等肠外症状。甲硝唑片、替硝唑片、双碘喹啉片等抗阿米巴药物是主要治疗选择,严重者需静脉给药。家长需注意儿童便后清洁,避免重复感染。
食用被污染的生冷食物或未煮沸的水源可能引发感染性腹泻。症状包括水样便、恶心呕吐等,通常24-48小时可自行缓解。建议家长制备食物时彻底加热,避免给儿童食用隔夜饭菜。轻度脱水时可口服补液盐,若出现持续发热需就医排查病原体。
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易发生隐孢子虫等机会性感染,表现为慢性水样泻。需通过粪便检测明确病原,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使用硝唑尼特片、螺旋霉素片等药物。日常应避免生食,注意餐具消毒,家长需定期监测患儿营养状况。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导致艰难梭菌感染,引发伪膜性肠炎。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伴恶臭水样便。治疗需停用相关抗生素,遵医嘱使用万古霉素胶囊、非达霉素片等,配合布拉氏酵母菌散调节菌群。恢复期建议食用低渣饮食,逐步补充益生菌。
出现腹泻症状时应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观察是否伴随发热、脱水等表现。急性期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避免牛奶等加重肠胀气的食物。便后需用温水清洗会阴,防止皮肤糜烂。若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查和针对性治疗。日常注意饭前便后洗手,避免进食未彻底煮熟的海鲜和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