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怎么确诊

细菌性痢疾可通过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培养、血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等方式确诊。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
粪便常规检查是初步筛查细菌性痢疾的常用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中是否存在白细胞、红细胞及脓细胞,若发现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提示可能存在肠道感染。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但无法直接区分病原体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认。
粪便培养是确诊细菌性痢疾的金标准。采集新鲜粪便样本进行志贺菌分离培养,阳性结果可明确病原体。培养过程通常需要2-3天,阳性率受抗生素使用、样本保存条件等因素影响。培养成功后还可进行药敏试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血常规检查可辅助判断感染程度。细菌性痢疾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炎症反应表现。严重病例可伴有血红蛋白下降,提示脱水或出血。该检查虽不能直接确诊,但对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参考价值。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志贺菌特异性抗体辅助诊断。包括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适用于病程较长或培养阴性的病例。但抗体产生需要时间,早期检测可能出现假阴性,且不能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
核酸检测采用PCR技术直接检测粪便中志贺菌特异性基因片段。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在数小时内获得结果,不受抗生素使用影响。但需要特殊实验设备和专业人员操作,目前尚未在基层医疗机构普及。
确诊细菌性痢疾后,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诺氟沙星胶囊等。治疗期间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患者餐具需单独消毒。密切观察体温、排便情况,如出现持续高热、频繁血便等症状应及时复诊。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益生菌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