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怎么预防手足口病

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做好环境消毒、培养儿童卫生习惯、及时发现隔离病例、增强免疫力等措施实现。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可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等途径感染。
幼儿园需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教职工需掌握手足口病早期识别技能,检查儿童口腔、手足部位是否有疱疹或红疹。每日记录儿童体温,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家长。园内配备足量洗手设施,确保流水洗手条件,卫生间需定期清洁并保持干燥。
对门把手、玩具、桌椅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2-3次,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需高温消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每日开窗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呕吐物或粪便污染区域需立即用消毒剂覆盖处理。
教导儿童养成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后规范洗手的习惯,使用七步洗手法持续20秒以上。避免儿童共用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教育儿童不随意触摸口鼻眼。为幼儿修剪指甲,减少病毒藏匿机会。
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并通知家长就医,确诊后患儿需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同一班级1周内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应按规定停课10天。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监测体温和皮疹变化。
可自愿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预防重症手足口病,该疫苗需接种2剂次。合理安排幼儿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优质蛋白摄入。组织适度的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幼儿园需建立传染病应急预案,定期开展防控知识培训。家长应配合园方管理,患儿康复后须持医疗机构复课证明返园。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居家注意保持环境卫生。通过园方与家长共同协作,可有效降低手足口病在幼儿园的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