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小便失禁怎么回事
产科编辑
健康小灵通
产科编辑
健康小灵通
产后小便失禁可能由盆底肌松弛、分娩损伤、泌尿系统感染、激素水平变化、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盆底肌训练、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心理疏导等方式改善。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干预。

妊娠和分娩会导致盆底肌群过度拉伸或损伤,减弱对膀胱和尿道的支撑力。表现为咳嗽、打喷嚏时漏尿,可能伴随阴道松弛感。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肌力,每天重复收缩放松盆底肌50-100次,持续3个月以上可见改善。严重者需配合电刺激治疗。
产程中可能发生会阴撕裂或侧切伤,损伤尿道括约肌神经。常见急迫性尿失禁,表现为突发强烈尿意后无法控制漏尿。产后6周内应避免提重物,使用盆底修复仪进行生物反馈训练。若合并膀胱膨出,可能需要阴道前壁修补术。
产后抵抗力下降易引发膀胱炎,炎症刺激导致尿频尿急。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抗菌药物,配合三金片缓解尿路刺激症状。需保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憋尿。

雌激素骤降导致尿道黏膜萎缩,控尿能力下降。多见于哺乳期妇女,可能伴随阴道干涩。局部使用雌三醇乳膏可改善尿道黏膜营养状态,严重者需短期口服戊酸雌二醇片,但哺乳期用药需严格评估风险。
产后焦虑或抑郁可能加重尿失禁症状,形成恶性循环。建议通过正念减压训练调节情绪,必要时在心理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等抗焦虑药物。家属应给予充分情感支持,避免指责加重心理负担。

产后6个月内是盆底功能恢复黄金期,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快走或游泳等低冲击运动,避免咖啡因和碳酸饮料刺激膀胱。饮食中增加豆腐、豆浆等植物雌激素食物,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若症状持续超过1年或出现血尿、发热需立即就诊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