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什么病菌
消化内科编辑
健康万事通
消化内科编辑
健康万事通
细菌性痢疾主要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常见致病菌包括福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痢疾志贺菌。

福氏志贺菌是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1-3天,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该菌产生的志贺毒素可损伤肠黏膜,严重时可导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宋内志贺菌引起的痢疾症状相对较轻,但传染性强。该菌在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易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典型症状包括腹泻、低热和轻度腹痛,儿童感染可能出现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鲍氏志贺菌多见于热带地区,其致病力较强。感染者除典型痢疾症状外,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该菌对多种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治疗时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

痢疾志贺菌毒力最强,可引发暴发性痢疾。其产生的志贺毒素可直接侵袭结肠上皮细胞,导致黏膜溃疡和坏死。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少数情况下,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等也可引起类似细菌性痢疾的症状。这些病原体同样通过污染食物或水传播,临床表现与志贺菌感染相似,需通过粪便培养进行鉴别诊断。

预防细菌性痢疾需注重饮食卫生,避免饮用生水、食用未彻底加热的食物。接触污染物后及时洗手,腹泻期间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意识改变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免疫功能低下者及婴幼儿更需警惕重症风险。治疗期间应隔离患者,对其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密切接触者可预防性服用敏感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