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治疗九种常见月经异常
女性日常保健编辑
健康解读者
女性日常保健编辑
健康解读者
月经异常主要包括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经期不适等症状,常见类型有月经稀发、月经过多、痛经、闭经、经间期出血、经前期综合征、月经淋漓不尽、月经提前或延迟、经血颜色异常等。针对不同症状需采取个体化治疗,主要方法包括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中医调理等。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干预。

月经稀发指周期超过35天,可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上需保持规律作息,控制体重。药物可选择地屈孕酮片、戊酸雌二醇片等调节激素,或使用桂枝茯苓胶囊等中成药。伴有痤疮或多毛症状时需检测雄激素水平。
月经过多表现为经量超过80毫升或持续超过7天,常见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疾病。可服用氨甲环酸片止血,或使用屈螺酮炔雌醇片等短效避孕药调节周期。贫血患者需配合琥珀酸亚铁片补铁,严重者需考虑宫腔镜手术治疗。
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前者可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萘普生钠片等止痛药,或使用田七痛经胶囊活血化瘀。继发性痛经常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需通过腹腔镜确诊。热敷下腹部、适量运动有助于缓解痉挛。
闭经超过3个月需排查妊娠、卵巢早衰等原因。激素替代治疗常用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复合制剂。垂体瘤导致的闭经需使用溴隐亭片,同时建议核磁共振检查。过度节食引起的闭经需营养干预恢复体重。
两次月经间期的异常出血可能与排卵期出血、宫颈病变有关。少量出血可观察,持续出血需阴道镜检查排除恶变。药物选择包括裸花紫珠胶囊止血,或黄体酮胶囊调节内膜。合并感染时需配合抗炎治疗。

经前7-10天出现的情绪波动、乳房胀痛等症状,与激素波动相关。轻症可通过补充维生素B6片、钙剂缓解,严重者使用氟西汀胶囊调节神经递质。限制盐分摄入、有氧运动有助于减轻水钠潴留症状。
经期延长超过10天需警惕黄体功能不足或内膜病变。止血药物如云南白药胶囊、断血流片可短期使用,必要时诊刮止血。中医辨证属脾不统血者可服用人参归脾丸,同时需监测血红蛋白水平。
周期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均属异常,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多见。周期调整常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甲状腺功能异常者需同步治疗原发病。记录基础体温有助于判断排卵情况。
经血鲜红伴大量血块可能提示凝血异常,暗红色伴异味需排除感染。颜色异常通常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如伴有腹痛可服用少腹逐瘀丸温经化瘀。必要时进行凝血功能、白带常规等实验室检查。

月经异常患者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铁元素,如瘦肉、动物肝脏等。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定期妇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器质性疾病。所有药物使用均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剧烈腹痛等情况,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