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癌如何判断女性私处的五种异常要警惕
女性疾病编辑
医语暖心
女性疾病编辑
医语暖心
外阴癌可通过外阴瘙痒、溃疡、肿块、色素改变及异常出血五种异常表现初步判断。外阴癌可能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免疫抑制状态、吸烟及外阴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外阴皮肤增厚、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建议出现上述异常时及时就医,通过活检确诊。

持续性外阴瘙痒需警惕外阴癌可能。瘙痒可能与真菌感染、接触性皮炎等常见原因相关,但若伴随皮肤粗糙、皲裂或经治疗后无缓解,需考虑外阴上皮内瘤变或浸润癌。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克霉唑阴道片、硝酸咪康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无效时应进行醋酸白试验或活检。
外阴溃疡超过2周未愈合需高度重视。良性溃疡多与疱疹病毒感染或贝赫切特病相关,而癌性溃疡边缘常呈火山口样隆起,基底凹凸不平。临床可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促进愈合,若病理检查发现异型细胞需行广泛局部切除术。
外阴无痛性进行性增大肿块是典型表现。肿块质地坚硬且固定时恶性概率高,需与巴氏腺囊肿鉴别。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术前可采用氟尿嘧啶软膏局部化疗,根据分期选择根治性外阴切除术或放疗。

外阴局部出现色素沉着或减退斑块可能是外阴黑色素瘤征兆。需观察是否伴有形状不规则、边界模糊等特征,避免误诊为慢性湿疹。诊断需借助皮肤镜和病理活检,早期可应用达卡巴嗪注射液联合免疫治疗。
非经期外阴部位出血需排除恶性肿瘤。外阴癌出血常为接触性,可能混杂坏死组织,区别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确诊后根据分期选用顺铂注射液化疗或放射治疗,晚期患者可联合使用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

建议女性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碱性洗剂刺激。选择纯棉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经期卫生巾每2-4小时更换一次。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有高危因素者每6个月做一次醋酸白试验筛查。保持健康体重,控制血糖水平,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出现异常症状时应避免搔抓或自行用药,及时至妇科肿瘤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