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层间质瘤是什么病

肌层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子宫肌层或消化道肌层的间叶组织肿瘤,属于间质瘤的特殊类型,可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类。
肌层间质瘤的发生与c-kit基因突变导致的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有关,这种突变会刺激肿瘤细胞异常增殖。部分病例还涉及PDGFRA基因突变,这两种基因异常是诊断的重要分子标志物。肿瘤多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晰但无完整包膜。
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检测显示CD117和DOG-1阳性表达率较高。根据核分裂象计数和肿瘤大小可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四个等级,其中高危型可能出现远处转移。
子宫肌层间质瘤常见异常子宫出血、下腹包块及压迫症状;消化道肌层间质瘤多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或梗阻。约20%患者初诊时已发生肝转移或腹膜种植,部分病例以转移灶症状为首发表现。
超声检查可发现肌层内不均质肿块,CT或MRI能明确肿瘤范围及转移情况。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对消化道病变诊断价值较高。基因检测对靶向治疗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手术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于高危患者需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等靶向药物。术后需定期复查CT评估复发情况,中高危患者建议持续药物维持治疗。复发转移病例可采用舒尼替尼或瑞戈非尼等二线靶向药。
确诊肌层间质瘤后应每3-6个月进行影像学复查,重点关注肝脏和腹膜情况。日常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肿瘤破裂出血,出现腹痛加剧、呕血或黑便需立即就医。饮食宜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食物,化疗期间需加强口腔护理预防黏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