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应该做哪些疾病鉴定
血液内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血液内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再生障碍性贫血需通过骨髓穿刺活检、血常规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染色体分析、基因检测等疾病鉴定手段确诊。该病属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等疾病鉴别。

骨髓穿刺活检是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核心检查,通过髂骨或胸骨穿刺获取骨髓组织。典型病理表现为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而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该检查可排除骨髓纤维化、肿瘤转移等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同时需结合免疫组化染色评估CD34+造血干细胞数量。
血常规检查显示全血细胞减少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基础特征,包括血红蛋白低于100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1.5×10⁹/L、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⁹/L。需重复检测排除实验误差,同时观察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网织红细胞比例,典型再障患者呈正细胞性贫血伴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
网织红细胞计数反映骨髓红细胞生成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网织红细胞比例常低于0.5%或绝对值小于20×10⁹/L。该指标有助于鉴别溶血性贫血等网织红细胞代偿性增高的疾病,需注意排除近期输血对检测结果的干扰。

染色体核型分析可检测克隆性造血异常,约10-15%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7号或13号染色体异常。该检查对鉴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后者常出现复杂核型异常。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进行范可尼贫血相关染色体断裂试验。
基因检测可明确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如端粒酶相关基因TERC/TERT、先天性角化不良相关基因DKC1等突变。二代测序技术能筛查100余种造血衰竭相关基因,对年轻患者、家族史阳性者尤为重要,可指导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选择。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确诊后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饮食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蒸蛋等。日常需监测体温及出血倾向,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建议每1-3个月复查血常规,定期评估骨髓造血功能,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需监测肝肾功能及药物浓度。出现持续发热、皮肤瘀斑加重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