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头条资讯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秋冬季高血压飙升 如何用爱奥乐AI血压计做好监测?

医心科普 发布时间:2025-11-01 10:34 0次浏览
关键词:

随着天气逐渐转冷,昼夜温差日益增大,寒冷环境容易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引发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这无疑会加重心血管的负担。在此情况下,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风险显著升高。那么,哪些人更容易患上高血压,又该如何有效防控呢?

一、八类人易患高血压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张健指出,以下八类人群相对更容易患上高血压:

有高血压家族史者:这类病人发病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出3到5倍。遗传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若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就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血压状况。

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的血管逐渐出现动脉硬化,动脉的调节能力下降,这使得他们出现高血压的几率大幅增加。

长期高盐饮食者:高盐饮食会使人体内的血容量增加,进而升高血管压力。长期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无疑会为高血压的发生埋下隐患。

肥胖人群:特别是体重指数超过28的人群,其体内脂肪组织会分泌过多的血管紧张素原,导致血管张力升高,最终引发血压升高。

长期精神紧张者: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会使人体内儿茶酚胺类激素过度分泌,引起血管收缩,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会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和高血压堪称“难兄难弟”,约60%的糖尿病患者会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的情况。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这类病人在夜间睡眠时会反复出现缺氧现象,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从而引起高血压。

二、高血压防控措施

1)非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改善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压,还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应长期坚持。

限制钠盐摄入: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量,建议将钠的摄入量降至每天2克(相当于食盐每天5克)。

合理膳食:据国家卫健委介绍,健康饮食对于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控制至关重要。日常饮食应坚持食物摄入多样、合理搭配的原则。增加富含钾和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增加全谷物、豆类等粗杂粮以及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少吃甜食及含糖饮品。

适度运动:运动可以降低交感神经活性、缓解紧张情绪、减轻体重,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研究显示,长期坚持中等强度运动可使血压下降5~7mmHg。建议根据自身条件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等,每次运动至少30分钟,每周进行5~7次。同时,还可以适当进行抗阻(肌肉力量)训练、柔韧性拉伸训练等。

2)定期监测与规范用药:避免血压“失控”

定期测量血压:根据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的《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核心知识》,35岁及以上人群应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高危人群(如家族史、肥胖、糖尿病患者)建议每3-6个月测量1次,可在家自测或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测,早期发现“临界高血压”(120-139/80-89mmHg)并及时干预。

规范药物治疗:确诊高血压后,若通过非药物干预无法使血压达标(一般目标<130/80mmHg,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需严格遵医嘱长期规律服药,不可因血压暂时下降擅自停药、减药,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引发心梗、脑梗等严重并发症。

三、爱奥乐AI血压计:精准监测与智能管理相结合

血压管理的核心是 “精准数据 + 持续干预”,爱奥乐AI血压计融合先进技术与实用功能,为用户提供全周期血压管理解决方案,破解传统监测 “数据不准、管理脱节” 的痛点。

1)精准监测

爱奥乐AI血压计采用第四代双向示波算法,结合高性能血压计专用芯片,通过升压降压双测量方式,大大提升了数据的可靠性。

同时,该血压计还具备动脉硬化与心律不齐提醒功能,能够在异常情况发生时及时预警,实现早发现、早预防。

2)AI血压管理

爱奥乐AI血压计搭载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技术,为用户提供全周期AI血压管理服务。其5年AI健康管理服务涵盖了多个方面:

AI应急指导:当血压出现严重偏高等异常情况时,AI助手能立即提供实时应急指导服务,帮助用户及时应对突发状况。

AI健康咨询:用户只需按下AI按键,即可开启基于AI大模型的健康咨询对话,获取专业的建议与指导。

AI电话提醒:若AI助手发现用户长期未测血压,会自动打电话提醒,确保血压得到有效监测。

AI健康宣教:当血压测量正常时,AI助手会自动进行个性化健康宣教,每次介绍一个小知识点,内容涵盖饮食、运动、作息等血压健康管理的各个方面。

从高危人群的风险识别,到非药物干预的日常坚持,再到智能设备的精准监测与管理,高血压防控需要“科学认知+持续行动”。爱奥乐AI血压计通过“精准数据采集+AI全周期服务”,让血压管理更便捷、更高效,助力用户主动掌控健康,远离高血压带来的健康风险。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