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结肠息肉的四大症状
肛肠科编辑
健康真相官
肛肠科编辑
健康真相官
结肠息肉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贫血等表现。结肠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通常需通过肠镜检查确诊。

便血是结肠息肉常见症状,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呈鲜红色,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暗红色血便。息肉表面糜烂或受粪便摩擦可能导致出血,长期少量失血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确诊后可通过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常用止血药物包括云南白药胶囊、致康胶囊、裸花紫珠分散片等。
较大息肉可能引起间歇性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多位于下腹部。息肉导致肠套叠或肠梗阻时可能出现剧烈绞痛,伴随呕吐、腹胀等症状。日常应注意避免暴饮暴食,急性发作时可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匹维溴铵片等解痉药物缓解症状。

直肠或乙状结肠息肉可能导致里急后重感、排便不尽感,部分患者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息肉占据肠腔空间可能改变粪便形状,表现为细条状或扁片状粪便。建议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适当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益生菌调节肠道功能。
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贫血表现,血液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这种情况多见于绒毛状腺瘤等易出血息肉类型。除切除息肉外,可配合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铁剂治疗,同时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摄入。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者更应加强筛查。日常需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增加全谷物和蔬菜水果比例,保持每周3次以上有氧运动。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肠道症状应及时消化内科就诊,避免自行服用止血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