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童型肠息肉
肛肠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肛肠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儿童型肠息肉是指发生在儿童肠道的良性增生性病变,主要分为幼年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三类。幼年性息肉最常见,通常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或饮食结构异常有关,表现为便血、腹痛或肠套叠等症状。

幼年性息肉占儿童肠息肉的绝大多数,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表面易溃破导致无痛性便血,血液常附着于粪便表面。可能与肠道淋巴组织增生异常有关,多数为单发且直径小于2厘米。确诊需通过结肠镜检查,治疗可采用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术后复发概率低。
腺瘤性息肉在儿童中较少见,但具有癌变倾向。常见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儿,表现为多发性息肉伴腹泻、黏液便。此类息肉病理分型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需通过全结肠镜检查评估范围,治疗需结合内镜切除和长期随访。
炎性息肉继发于慢性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息肉形态不规则且周围黏膜充血。患儿多有反复腹痛、腹泻病史,炎症控制后息肉可能自行消退。对于持续存在的较大息肉,可在炎症缓解期行内镜下切除,同时需治疗原发炎症性疾病。

黑斑息肉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多发性肠息肉,伴口腔黏膜色素沉着。此类患儿需筛查胃、小肠等全消化道息肉,并监测肠外表现。治疗需根据息肉数量选择分期内镜切除或预防性肠段切除术,术后定期进行肿瘤筛查。
较大息肉可能引发肠套叠或肠梗阻,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和果酱样便。急诊处理包括空气灌肠复位,失败时需手术切除息肉。长期便血患儿可能出现贫血,需补充铁剂如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并监测血红蛋白恢复情况。

家长发现儿童反复便血或排便异常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肛门指诊或结肠镜检查。日常饮食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西蓝花、燕麦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术后患儿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观察息肉有无复发迹象,同时注意保持肛门清洁,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