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肛肠科编辑
医语暖心
肛肠科编辑
医语暖心
结肠息肉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肠梗阻、贫血等。结肠息肉是突出于结肠黏膜表面的异常组织增生,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

便血是结肠息肉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大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液或便后滴血。息肉表面血管丰富,受到粪便摩擦或炎症刺激时容易破裂出血。出血量一般较少,但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若出现暗红色血便或柏油样便,需警惕息肉恶变可能。
腹痛多表现为左下腹隐痛或胀痛,与息肉牵拉肠壁或引起肠痉挛有关。较大的息肉可能导致肠套叠,引发阵发性绞痛。息肉继发感染时可出现持续性疼痛伴发热,需与阑尾炎等急腹症鉴别。
直肠或乙状结肠息肉可能刺激肠黏膜,导致里急后重感或排便不尽感。部分患者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可能与息肉影响肠蠕动或分泌功能有关。带蒂息肉在排便时可能脱出肛门外,需与痔疮鉴别。

直径超过2厘米的广基息肉可能阻塞肠腔,引起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息肉诱发肠套叠时可能造成完全性肠梗阻,腹部可触及包块,X线检查可见气液平面。
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贫血程度与息肉大小、数量及出血持续时间相关。老年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贫血,应完善结肠镜检查排除息肉或肿瘤。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辛辣刺激饮食,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者。发现息肉后应根据病理类型遵医嘱选择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术后需定期随访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