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腹泻的诊断

习惯性腹泻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病史采集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主要方法有粪便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测、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和食物不耐受筛查。
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中是否存在白细胞、红细胞或寄生虫卵,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腹泻。细菌培养和艰难梭菌毒素检测能鉴别特定病原体感染。隐血试验有助于发现肠道微量出血,提示炎症性肠病或肿瘤可能。
血常规可反映炎症程度,贫血可能提示慢性失血或吸收不良。电解质检查能评估脱水程度,低钾血症常见于长期腹泻。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测可排除系统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腹泻。
结肠镜可直接观察结直肠黏膜病变,对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具有确诊价值。内镜下活检可鉴别显微镜下结肠炎和肿瘤性病变。胶囊内镜适用于小肠病变检查,能发现乳糜泻等疾病特征性改变。
腹部CT或MRI可评估肠道壁增厚、淋巴结肿大等结构性异常。小肠造影能显示克罗恩病的节段性病变。超声检查对胆胰疾病引起的腹泻有筛查价值,如慢性胰腺炎导致的脂肪泻。
乳糖氢呼气试验可诊断乳糖不耐受,食物特异性IgG检测有助于识别慢性食物过敏。排除性饮食治疗结合症状变化观察,能确认某些食物成分与腹泻的因果关系。
确诊习惯性腹泻后应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摄入已知的致泻食物,适量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注意记录排便情况和饮食日志,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急性发作期可短期使用蒙脱石散等肠道黏膜保护剂,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