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的原因

食物过敏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食物成分刺激、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环境因素等。食物过敏通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
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食物过敏。父母一方或双方有过敏史,子女发生食物过敏的概率较高。这类人群的免疫系统对某些食物成分容易产生过度反应,导致过敏症状。建议家长关注孩子的饮食反应,避免过早引入高致敏食物。
免疫系统将某些食物蛋白质误认为有害物质,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抗体,引发过敏反应。这种情况可能与Th1/Th2细胞平衡失调有关。常见致敏食物包括牛奶、鸡蛋、花生、坚果、海鲜等。出现过敏症状时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地塞米松注射液等药物。
某些食物中含有天然致敏成分,如海鲜中的原肌球蛋白、牛奶中的酪蛋白等。这些成分可能直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过敏反应。食物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等也可能引起过敏。症状较轻时可尝试回避相关食物,严重过敏需及时就医。
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时,大分子食物蛋白更容易透过肠壁进入血液,引发免疫反应。这种情况常见于婴幼儿、肠道炎症患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人群。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补充益生菌可能有助于增强肠道屏障功能。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活压力等因素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食物过敏风险。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剖宫产分娩、母乳喂养不足等也可能影响婴幼儿食物耐受性的建立。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减少环境致敏原接触。
预防食物过敏应注意饮食记录,避免已知过敏食物。新引入食物时应少量尝试并观察反应。婴幼儿建议6个月后逐步添加辅食,高致敏食物可适当延后引入。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以备急救。日常饮食应保证营养均衡,增强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