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群一定要注意肝炎的发生
              传染科编辑
              医普小新
              关键词: #肝炎
              传染科编辑
              医普小新
              关键词: #肝炎
肝炎高风险人群主要包括慢性肝病患者、长期饮酒者、病毒性肝炎感染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有家族肝病史者。肝炎可能由病毒感染、酒精损伤、药物毒性、自身免疫异常或代谢障碍等因素引起,早期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进展期可能出现黄疸、腹水,需通过肝功能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确诊。

肝硬化、脂肪肝等慢性肝病患者肝脏代偿能力下降,更易因病毒侵袭或毒素积累诱发肝炎。这类人群需定期监测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片,可遵医嘱服用水飞蓟宾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护肝药物。日常需严格控制酒精摄入,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
每日酒精摄入超过40克会直接损伤肝细胞膜,导致酒精性肝炎。典型症状包括肝区疼痛、蜘蛛痣,严重时进展为肝纤维化。戒酒是核心治疗措施,可配合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双环醇片等药物修复肝细胞。建议通过心理咨询逐步减少饮酒量,同时补充维生素B族改善代谢。
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存在持续肝细胞炎症风险,需每3-6个月检测HBV-DNA或HCV-RNA载量。抗病毒治疗可选用恩替卡韦分散片、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出现肝区隐痛或皮肤瘙痒时应及时复查。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新生儿需在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

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人群,对肝炎病毒抵抗力较弱,易发生重型肝炎。建议每季度筛查甲肝抗体和戊肝IgM,出现持续低热或陶土样便需警惕胆红素代谢异常。可预防性接种甲肝疫苗,慎用可能引起药物性肝炎的抗生素如异烟肼片。
遗传性血色病、Wilson病等代谢性肝病具有家族聚集性,表现为铜蓝蛋白异常或铁蛋白升高。基因检测可早期发现,需终身低铜饮食并服用青霉胺片驱铜治疗。建议一级亲属每年检查血清铁蛋白和角膜K-F环,出现手抖或言语不清时需排除肝豆状核变性。

肝炎预防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有助于肝脏修复,适量食用西蓝花、紫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可增强解毒酶活性。避免摄入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处理生鲜后需彻底洗手。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肝脏超声和AFP肿瘤标志物筛查,接种甲肝、乙肝疫苗可提供有效保护。出现持续食欲不振或尿色加深应及时就医,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