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会导致产后大出血
妇幼保健编辑
健康万事通
妇幼保健编辑
健康万事通
产后大出血通常由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主要诱因包括多胎妊娠、巨大儿、产程延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产后大出血需要及时就医处理,避免发生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大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70%。分娩后子宫肌纤维收缩不良会导致胎盘附着面血窦无法有效闭合。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儿等因素会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降低收缩力。产程延长、急产、镇静剂使用过量也可能影响宫缩。临床表现为子宫柔软、轮廓不清,阴道流血呈阵发性增多。可遵医嘱使用缩宫素注射液、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等促进宫缩,必要时行宫腔填塞或子宫动脉栓塞术。
胎盘滞留、胎盘植入或胎盘部分残留都可能引起产后出血。前置胎盘患者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该处肌层薄弱易收缩不良。胎盘早剥导致子宫胎盘卒中也会影响宫缩。胎盘娩出后应仔细检查是否完整,发现残留需行清宫术。对于胎盘植入患者,可能需要子宫切除术。可配合使用米索前列醇片、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等药物。
急产、手术助产、胎儿过大等情况可能导致宫颈、阴道或会阴严重裂伤。会阴侧切伤口延伸至阴道穹窿或宫颈时,可能损伤子宫动脉下行支。裂伤处可见活动性出血,需立即缝合止血。严重裂伤可能需在麻醉下进行修补,必要时输血。产后应保持会阴清洁,预防感染。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等可能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羊水栓塞时羊水物质进入母血循环也会激活凝血系统。表现为全身多部位出血、血液不凝。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血液制品,同时治疗原发病。可使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纤溶药物。
既往有产后出血史、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剔除史者风险增高。贫血、营养不良产妇耐受失血能力差。高龄产妇、肥胖、妊娠期糖尿病等也是危险因素。有高危因素者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院分娩,备足血源。产后需密切观察出血量、生命体征,早期识别出血征兆。

预防产后大出血需做好孕期保健,定期产检筛查高危因素。分娩时避免产程过长,正确处理第三产程。产后2小时是出血高发期,需专人监护。产妇应保持外阴清洁,6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饮食注意补充铁剂和优质蛋白,如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出现头晕、心慌、阴道流血突然增多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