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秋季腹泻可能由轮状病毒感染、饮食不当、腹部受凉、细菌性肠炎、乳糖不耐受等原因引起。轮状病毒感染是秋季腹泻最常见的原因,患儿可能出现发热、呕吐、水样便等症状。细菌性肠炎多由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感染导致,常伴随黏液脓血便。乳糖不耐受患儿因肠道缺乏乳糖酶,摄入乳制品后易出现腹胀腹泻。建议家长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1、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潜伏期1-3天,典型表现为突发水样腹泻每日10-20次,伴有38-39℃发热和喷射性呕吐。粪便呈蛋花汤样且酸臭味明显,容易导致重度脱水。确诊需通过粪便抗原检测,治疗以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为主,严重脱水需静脉补液。家长需对患儿用品煮沸消毒,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

2、饮食不当

秋季生冷瓜果摄入过多或食物储存不当可能引发消化不良性腹泻。儿童胃肠功能较弱,过量食用柿子、梨等寒性水果会刺激肠蠕动加快,未彻底加热的隔夜饭菜易滋生致病菌。症状多为糊状便每日4-6次,肠鸣音亢进但无发热。可短期禁食后逐步恢复米汤、焦米粥等流质饮食,配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菌群。家长应注意食材新鲜度,避免喂食坚果等不易消化食物。

3、腹部受凉

季节交替时昼夜温差大,儿童睡觉踢被或穿衣过薄会导致肠系膜血管收缩,引发肠功能紊乱。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后排出绿色稀便,可能含有未消化奶瓣,通常每日3-5次且无脓血。可用丁桂儿脐贴温中散寒,配合顺时针按摩腹部。家长需加强腹部保暖,睡眠时使用护肚围,洗澡水温保持在38-40℃。受凉腹泻一般24-48小时可自行缓解,若持续超过3天需排查其他病因。

4、细菌性肠炎

食用被志贺菌、空肠弯曲菌污染的食物会引起细菌性肠炎,夏秋季高发。典型症状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感,部分患儿出现39℃以上高热和惊厥。实验室检查可见粪便白细胞满视野,血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升高。治疗需选用头孢克肟颗粒、小檗碱片等抗菌药物,配合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修复肠黏膜。家长处理患儿粪便后要彻底洗手,生熟食砧板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5、乳糖不耐受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常见于肠炎恢复期,因肠黏膜损伤导致乳糖酶分泌不足。患儿饮用母乳或奶粉后30分钟内出现腹胀、肠鸣、泡沫样酸臭便。可通过粪便还原糖检测确诊,治疗期间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或口服乳糖酶制剂帮助分解乳糖。症状缓解后应循序渐进转回普通奶粉,家长可记录饮食日记观察耐受情况。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在婴幼儿期较少见,多与遗传因素相关。

秋季腹泻患儿护理需特别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每次稀便后补充50-100ml口服补液盐。饮食遵循由稀到稠原则,优先选择蒸苹果泥、胡萝卜汤等收敛性食物。注意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预防尿布疹。家长应每日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和尿量,若出现嗜睡、眼窝凹陷、超过8小时无尿等脱水表现,或腹泻持续超过1周,须立即就医进行大便培养和血生化检查。保持居室通风,患儿餐具单独煮沸消毒,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交叉感染。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