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肠镜表现

缺血性肠病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灶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肠壁增厚、狭窄或坏死。缺血性肠病是因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病变,主要累及结肠,偶见于小肠,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综合诊断。
肠镜下早期表现为黏膜苍白或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可见散在点状出血。随着缺血程度加重,黏膜出现不规则糜烂或浅溃疡,表面覆盖黄白色渗出物,溃疡边缘充血明显。部分患者可见黏膜下出血形成的紫蓝色瘀斑,或暗红色血疱。慢性缺血性肠病可能显示肠壁增厚、管腔狭窄,黏膜呈颗粒样或结节样增生。严重缺血时可见黏膜大片坏死脱落,暴露出灰黄色坏死组织,甚至穿孔。
肠镜检查需注意与感染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等鉴别。缺血性肠病的病变通常呈节段性分布,边界清晰,且与血管分布区域相关。对于疑似病例,应避免过度充气或活检,防止肠穿孔。检查后需密切观察腹痛、便血等症状变化,必要时联合CT血管造影评估肠系膜血管情况。
确诊缺血性肠病后,急性期需禁食并静脉营养支持,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前列地尔注射液、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慢性期建议低纤维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肠缺血发作。若出现持续腹痛、血便加重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