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高血压疾病发生的主要时期

春季是高血压疾病发生的主要时期,可能与气温波动、过敏原增多、作息改变等因素有关。高血压的防治主要有监测血压、调整饮食、规律运动、控制情绪、遵医嘱用药等方式。
春季气温变化大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测量血压并记录。家用电子血压计需定期校准,测量前静坐5分钟,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后立即测量。若发现收缩压持续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应及时就医。
春季新鲜蔬菜水果丰富,可多食用芹菜、菠菜等富含钾的食材帮助钠盐排出。减少腌制食品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5克以内。适量增加深海鱼类摄入,其中的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避免过量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建议选择太极、健步走等温和有氧运动,每周保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清晨血压高峰时段剧烈运动。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气温较低时注意保暖。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方案。
春季肝阳易亢进,情绪波动可能引起血压骤升。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长时间精神紧张,培养养花、书法等舒缓兴趣。既往有焦虑抑郁倾向者需加强心理调适,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疏导。
正在服用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氢氯噻嗪片等降压药的患者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春季花粉过敏可能影响药物代谢,若出现头晕、水肿等异常应及时复诊调整用药方案。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春季预防高血压需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早晚温差大时及时增减衣物。保持居住环境通风但避免直接吹风,室内湿度维持在50%左右有助于呼吸道健康。定期进行眼底检查、颈动脉超声等靶器官损害筛查,建立血压管理档案。外出踏青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避免过度疲劳。通过综合管理可有效降低春季高血压急性发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