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MR表现

中医养生编辑 医颗葡萄
111次浏览

关键词: #脑梗死 #脑梗

出血性脑梗死指在脑梗死期间,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梗死区内出现继发性出血,发生在缺血性脑梗死一周以后,通常应先做脑CT扫描以明确诊断,CT表现为在低密度梗死灶内有散在、不均匀的高密度出血区,其密度不均匀。

出血量大时,在低密度区中有高密度的血肿灶。

脑MRI检查显示在原有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内出现散在或局限性短T1高信号。

这种现象称之为出血性脑梗死或脑梗死后脑出血。

根据影像(CT,MRI)表现可分为3型:中心型:长T1信号梗死灶中心可见片状短T1信号出血灶;边缘型:短T1信号出血灶位于梗死边缘,混合型:中心和边缘均有斑片状出血。

    脑梗死出血后同样经历含氧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的演变过程,各期血红蛋白降解产物的MR信号与脑血肿大致相仿。

1.超急性期(<24小时),红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阶段,长T1,长T2信号。

2.急性期(1-3天),红细胞内脱氧血红蛋白阶段,长T1短T2信号,出血区域呈双黑改变。

3. 亚急性早期(3-7天),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短T1短T2信号。

4. 亚急性晚期(7-14天)红细胞膜破了,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短T1长T2信号,出血区域呈双白改变。

5. 慢性期(>14天),细胞外含铁血黄素,长T1和短T2信号,出血区域呈双黑改变。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