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拍摄是检查什么

眼底拍摄主要用于检查视网膜、视神经、黄斑区及血管等眼部结构,可筛查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等疾病。
眼底拍摄能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包括视盘、血管分布及周边区域。视网膜脱离、裂孔或出血时,眼底图像会出现异常阴影或隆起。视网膜动脉硬化表现为血管变细、反光增强,静脉阻塞可见血管迂曲扩张。高度近视患者常出现视网膜变薄或萎缩灶,需定期监测防止并发症。
通过视盘形态和颜色变化判断视神经健康状态。青光眼患者视杯凹陷扩大、杯盘比增加,视神经炎可见视盘充血水肿。视神经萎缩时视盘呈现苍白色,可能由颅内压增高或遗传性疾病导致。部分视神经病变早期无症状,需结合视野检查综合判断。
黄斑是视觉最敏锐区域,眼底拍摄可发现黄斑水肿、出血或色素紊乱。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表现为玻璃膜疣沉积或新生血管,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会出现圆形渗出灶。糖尿病患者黄斑区可能出现微动脉瘤或硬性渗出,影响中心视力。
眼底血管是全身唯一可直接观察的微循环。高血压患者动脉呈现铜丝样改变,动静脉交叉处出现压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见微血管瘤、棉絮斑及静脉串珠样改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时血管旁伴火焰状出血,动脉栓塞则对应区域呈现缺血性苍白。
许多全身性疾病会通过眼底变化反映。妊娠高血压可能出现视网膜动脉痉挛,血液病患者的视网膜出血形态具有特征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可导致视网膜血管炎,颅内压增高会引发视盘水肿。部分代谢性疾病如脂蛋白血症会在视网膜沉积结晶。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糖尿病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检查前避免佩戴隐形眼镜,散瞳后可能出现短暂视物模糊,应避免驾车。日常需控制血糖血压,戒烟并补充叶黄素等护眼营养素,强光环境下佩戴防紫外线眼镜。若出现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等症状应及时复查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