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炎的诊断

角膜炎可通过裂隙灯检查、角膜刮片培养、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荧光素染色检查、角膜知觉测试等方式诊断。角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物理化学损伤、免疫因素等原因引起。
裂隙灯检查是诊断角膜炎的基础方法,通过高倍放大观察角膜上皮缺损、基质水肿、浸润灶等病变特征。细菌性角膜炎可见灰白色化脓性浸润,病毒性角膜炎多表现为树枝状或地图状溃疡。检查时需配合荧光素染色提高病灶辨识度,同时评估前房反应程度。
角膜刮片培养可明确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体类型。使用无菌刮匙获取溃疡边缘组织,分别进行细菌、真菌、阿米巴的培养和药敏试验。细菌培养需24-48小时出结果,真菌培养需3-7天。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还可通过PCR检测病毒DNA。
共聚焦显微镜能实现角膜各层结构的活体断层成像,对真菌性角膜炎和棘阿米巴角膜炎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观察到真菌菌丝穿透角膜基质或阿米巴包囊,分辨率达1-2微米。该检查无须接触角膜,特别适合儿童或敏感患者。
荧光素染色可清晰显示角膜上皮缺损范围,是判断角膜溃疡程度的常规手段。将荧光素钠滴入结膜囊后,钴蓝光下观察着染区域。树枝状溃疡提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边缘隆起的环形浸润可能为真菌感染,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角膜知觉测试通过尼龙丝触碰角膜评估三叉神经功能,对疱疹性角膜炎诊断有重要意义。患眼知觉减退是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的典型表现,而细菌性角膜炎通常保留正常知觉。测试时应双侧对比,避免反复刺激病灶区。
确诊角膜炎后应避免揉眼或佩戴隐形眼镜,外出时佩戴防护眼镜减少刺激。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需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加替沙星眼用凝胶等抗菌药物,真菌性角膜炎可使用那他霉素滴眼液。病毒性角膜炎需长期应用阿昔洛韦滴眼液预防复发。日常注意保持眼部清洁,接触眼睛前后彻底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出现眼痛加剧、视力下降等症状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