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肝有什么区别?

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毒类型、传播途径、病程及预后。甲型肝炎病毒通过粪-口传播,多为急性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易转为慢性,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甲型肝炎由HAV病毒引起,属于RNA病毒;乙型肝炎由HBV病毒引起,属于DNA病毒;丙型肝炎由HCV病毒引起,属于RNA病毒。三种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不同,导致其复制机制、变异能力及对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甲型肝炎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如生蚝、未洗净的蔬菜水果;乙型和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制品、母婴垂直传播、不洁注射或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的传染性比丙型肝炎更强,少量血液即可导致感染。
甲型肝炎潜伏期短,常表现为突发发热、乏力、黄疸,多数患者2个月内痊愈;乙型和丙型肝炎潜伏期长,早期症状轻微或无,部分患者出现食欲减退、腹胀,慢性化后可能伴随肝区隐痛、蜘蛛痣等表现。
甲型肝炎通过抗-HAVIgM抗体检测确诊;乙型肝炎需检测HBsAg、HBeAg及HBVDNA;丙型肝炎依赖抗-HCV抗体和HCVRNA检测。乙型肝炎还需评估乙肝两对半结果,区分大三阳、小三阳等感染状态。
甲型肝炎以对症支持为主,无须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需长期服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核苷类似物;丙型肝炎可使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等直接抗病毒药物,治愈率超过95%。慢性乙型肝炎需终身监测,丙型肝炎治愈后复发概率低。
预防方面,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可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目前丙型肝炎尚无疫苗。日常需避免高危行为如共用剃须刀、不规范纹身等。慢性肝炎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超声及甲胎蛋白,肝硬化患者需缩短监测间隔。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为主,严格禁酒,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