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乙型肝炎传播的日常护理

预防乙型肝炎传播的日常护理主要包括避免血液体液接触、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规范医疗操作和加强高危人群管理。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传播。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需选择正规机构。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可降低传播风险。若皮肤黏膜意外接触感染者体液,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并就医评估。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新生儿需在出生24小时内完成首针接种,后续按0-1-6月程序完成三针基础免疫。医务人员、慢性乙肝患者家属等高风险人群应检测抗体水平,必要时补种加强针。疫苗接种后产生的表面抗体可提供长期保护。
保持手部清洁,接触公共设施后及时用肥皂洗手。餐具、毛巾等私人物品应专人专用,避免交叉使用。处理被血液污染的衣物时需戴手套,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后再清洗。家庭成员中有感染者时,日常接触无需过度隔离,但伤口需妥善包扎。
医疗场所需严格执行消毒规范,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具,医疗器械必须高温高压灭菌。接受输血或血制品前应确认经过乙肝病毒筛查。透析、牙科治疗等侵入性操作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需立即冲洗伤口并注射免疫球蛋白。
静脉吸毒者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避免共用针具。多性伴侣者需定期筛查并做好防护。乙肝病毒携带者须每3-6个月监测肝功能,出现异常及时抗病毒治疗。孕妇产前需检测乙肝标志物,阳性者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联合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日常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等,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免疫力,建议每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家庭成员应共同接受乙肝筛查,阳性者衣物、餐具等无须特殊处理,但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需单独存放。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疑似症状时,应及时检测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