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怎么办?

关键词: #中耳炎
关键词: #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可通过保持咽鼓管通畅、药物治疗、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术、病因治疗等方式改善。分泌性中耳炎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腺样体肥大、气压损伤等原因引起。
通过咀嚼口香糖、打哈欠或捏鼻鼓气等方法帮助咽鼓管开放,促进中耳积液排出。避免用力擤鼻,防止病原体逆行感染。乘坐飞机或潜水时可通过吞咽动作缓解气压变化对鼓膜的刺激。
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可减轻鼻咽部黏膜水肿,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能稀释分泌物。急性期可短期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合并过敏时需配合氯雷他定片抗组胺治疗。
对于积液黏稠或持续3个月未愈者,可在局麻下用穿刺针抽出中耳积液,操作后需保持外耳道干燥。该方法能快速改善听力,但可能存在鼓膜穿孔风险,需由耳鼻喉科医生评估后实施。
适用于反复发作或积液超过6个月的患者,通过手术植入通气管平衡中耳压力。通气管通常留置6-12个月后自行脱落,期间需避免耳道进水,定期复查防止继发感染。
腺样体肥大患儿需评估是否需腺样体切除术,过敏性鼻炎患者应远离过敏原并规范使用抗过敏药物。鼻窦炎患者需配合鼻窦冲洗,胃食管反流者需调整饮食结构并服用抑酸药物。
日常应避免接触二手烟等刺激性气体,感冒时及时处理鼻塞症状。乘坐交通工具时可咀嚼糖果缓解耳部不适,游泳时佩戴耳塞防止进水。若出现耳痛加剧、发热或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儿童患者家长需注意观察其听力反应,避免长期积液影响语言发育,定期复查声导抗检测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