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如何治疗

关键词: #中耳炎
关键词: #中耳炎
中耳炎可通过生活干预、药物治疗、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置管术、鼓室成形术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缺陷、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急性期需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减少咽鼓管压力变化。可尝试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用温热毛巾敷耳缓解疼痛。儿童患者应避免仰卧位喂奶,家长需注意保持患儿鼻腔通畅。
细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过敏性因素引起时可用氯雷他定糖浆联合鼻用糠酸莫米松喷雾。疼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布洛芬混悬液。
适用于鼓室积液持续3个月以上的分泌性中耳炎。在局麻下用穿刺针抽出中耳积液,操作时间5-10分钟。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1周,避免污水进入引发感染。
针对反复发作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在鼓膜前下象限置入通气管。通气管通常保留6-12个月,期间需定期复查防止管腔堵塞。术后禁止游泳或剧烈运动导致管子脱落。
适用于胆脂瘤型中耳炎或听骨链破坏患者。通过乳突切开清除病灶,同期重建听骨链。术后需住院观察3-5天,2周内避免乘坐飞机或高压氧治疗。
治疗期间应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炎症。急性期过后可适当进行吞咽训练帮助咽鼓管功能恢复。出现听力下降、持续耳痛或发热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复诊,防止并发乳突炎或脑膜炎。儿童患者家长需定期带孩子复查听力,避免长期积液影响语言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