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的保健护理

早产的保健护理主要包括科学喂养、预防感染、定期随访、家庭环境优化及心理支持等方面。早产儿因器官发育不成熟,需通过精细化护理降低并发症风险。
早产儿首选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长因子有助于肠道发育。吸吮力弱者可采用鼻饲管或滴管辅助,必要时添加母乳强化剂。喂养频率为每2-3小时一次,需观察腹胀、呕吐等不耐受表现。体重低于1800克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早产儿配方奶粉。
接触婴儿前需严格洗手,奶具每日煮沸消毒。避免探视人员直接触碰婴儿,居室每日通风2次。体温监测发现超过37.5℃需就医。接种疫苗需按矫正月龄进行,卡介苗需延迟至体重达标后接种。
出院后1周内需完成首次儿科随访,后续每2周评估体重增长曲线。矫正月龄6个月前每月进行神经行为发育筛查,重点监测肌张力、追视能力。眼底筛查、听力测试需按医嘱定期复查,早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维持室温24-26℃,湿度55%-65%,使用暖箱或保温袋时避免过热。睡眠采用仰卧位,婴儿床禁止放置柔软物品。光线需柔和,噪声控制在50分贝以下。避免使用含樟脑成分的衣物防蛀剂。
建立袋鼠式护理,每日皮肤接触不少于1小时。父母需学习婴儿抚触手法,促进亲子依恋。关注母亲产后抑郁倾向,必要时转介心理门诊。参加早产儿家长互助小组可缓解照护焦虑。
早产儿护理需特别注意体温维持,建议使用预热的包被包裹,更衣时动作迅速。日常记录喂养量、大小便次数及睡眠状态,复诊时供医生参考。避免使用化学消毒剂直接接触皮肤,衣物选择纯棉材质并单独洗涤。矫正月龄12个月内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流感季节减少外出。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发现运动或认知落后时及时开展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