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白针的危害是什么
美容外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美容外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打白针通常是指注射美白针,其主要危害可能包括过敏反应、肝肾损伤、感染风险、内分泌紊乱以及血栓形成等。美白针的成分复杂且未经严格监管,使用不当可能对健康造成多重威胁。
美白针中常含维生素C、谷胱甘肽等成分,部分人群可能对其中的药物或辅料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荨麻疹,严重时可引发过敏性休克。过敏体质者需提前进行皮试,注射后出现呼吸困难或血压下降需立即就医。
美白针需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长期过量注射可能加重肝肾负担。谷胱甘肽过量可能干扰肝酶活性,传明酸氨甲环酸可能增加肾功能异常风险。已有肝肾疾病者禁用,使用期间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指标。
非正规机构操作时,若注射器械消毒不彻底或药品来源不明,可能引发局部感染甚至血液传播疾病。非法美白针可能含激素或重金属成分,导致注射部位脓肿、败血症等。必须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药品和操作符合无菌标准。
部分美白针违规添加雌激素或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可能干扰月经周期、诱发乳腺增生,甚至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激素滥用还可能导致痤疮爆发、向心性肥胖等库欣综合征表现。
传明酸作为常见美白成分,具有抗纤溶作用,过量使用可能增加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概率。尤其对于长期久坐、有血栓病史或服用避孕药的人群风险更高,需严格监测凝血功能。
美白针在我国尚未获得正式药品批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乏权威验证。建议通过防晒、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等安全方式改善肤色。若必须注射,应选择正规医院皮肤科,术前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术后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出现持续头痛、恶心、皮下淤血等症状时需立即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