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中医养生编辑 健康万事通
36次浏览

关键词: #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典型表现为腮腺肿胀疼痛。发病机制涉及病毒侵入呼吸道后复制扩散,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腺体炎症。预防以疫苗接种为主,治疗需对症处理并隔离。

1. 病毒感染是直接病因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病毒进入呼吸道后,在鼻咽部黏膜上皮细胞复制,随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最终靶向侵袭腮腺等腺体组织。病毒颗粒可在唾液腺导管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腺体细胞水肿、坏死。

2. 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

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共用餐具、亲吻等直接接触唾液的行为。5-15岁儿童最易感,未接种疫苗的成人也可能感染。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场所易暴发流行,冬春季为高发季节。免疫缺陷者感染后症状更严重。

3. 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病毒侵入腮腺后引发炎症反应,腺体间质充血水肿,导管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单核细胞浸润导致腺体肿大压迫神经,产生特征性耳周疼痛。约30%感染者症状不明显,但病毒仍可经唾液排出传播。并发症包括睾丸炎、卵巢炎和脑膜炎。

4. 典型临床表现

潜伏期14-25天后出现发热、头痛,随后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扩展,触之有弹性感。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伴颌下腺或舌下腺肿大,病程通常持续7-10天。

5. 预防与治疗措施

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患者需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对污染物品进行消毒。治疗主要采用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局部可冷敷消肿。合并细菌感染时需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患病期间应多饮水,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唾液分泌。

流行性腮腺炎作为法定报告传染病,早期识别和隔离对控制传播至关重要。虽然多数病例预后良好,但可能出现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仍需警惕。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按时接种疫苗是预防关键,出现持续高热或意识改变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