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如何治疗
胃穿孔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药物治疗、内镜下修补、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等方式治疗。胃穿孔通常由消化性溃疡、外伤、胃癌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突发上腹剧痛、腹膜刺激征等症状。
1、禁食胃肠减压
胃穿孔确诊后需立即禁食,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减少胃酸和消化液对穿孔部位的刺激。同时静脉补充营养和电解质,维持机体代谢需求。此措施适用于穿孔较小、腹腔污染较轻的早期病例,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2、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片可抑制胃酸分泌,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控制腹腔感染。需配合黏膜保护剂如胶体果胶铋胶囊促进创面修复。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溃疡性穿孔且无严重腹膜炎者,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3、内镜下修补
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穿孔,可采用内镜下金属夹闭合术或生物蛋白胶封闭术。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但要求穿孔边缘组织血供良好且无恶性肿瘤迹象。术后仍需配合抑酸治疗和抗感染治疗4-6周。
4、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适用于大多数胃穿孔病例,通过3-4个小切口完成穿孔缝合和大网膜覆盖。手术可同时探查腹腔清洁程度,进行充分冲洗引流。具有术后疼痛轻、肠功能恢复快的优势,是当前首选手术方式。
5、开腹手术
对于穿孔超过24小时、腹腔感染严重或疑似胃癌的病例,需行开腹手术。除穿孔修补外,可能需实施胃大部切除术或根治性胃癌手术。术后需放置多根引流管,加强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治疗,住院时间相对较长。
胃穿孔患者治疗后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规律服用抑酸药物6-8周。康复期间注意少食多餐,戒烟戒酒,定期复查胃镜。出现腹痛加重、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复诊。长期胃部不适者应排查幽门螺杆菌感染,预防溃疡复发。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