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临床表现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瞳孔对光反射异常、白瞳症等。该病是早产儿常见的致盲性眼病,需通过眼底筛查早期发现干预。

1、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
病变早期可见视网膜周边部血管迂曲扩张,新生血管呈刷状或簇状生长。这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过度表达导致病理性血管增生。需通过眼底荧光造影确诊,激光光凝术可有效封闭异常血管。
2、视网膜脱离
增生组织收缩牵拉可导致部分或全部视网膜脱离,表现为眼底灰白色隆起,患儿出现视力丧失。超声检查显示视网膜与脉络膜分离,严重者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发病与氧疗史、低出生体重密切相关。
3、玻璃体混浊
玻璃体腔内可见絮状或条索状混浊物,影响眼底观察。由异常血管渗漏出血或纤维增生导致,可通过广角眼底照相评估。轻度混浊可自行吸收,重度需玻璃体腔注药治疗。
4、瞳孔对光反射异常
表现为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视神经或视网膜功能受损。需排查是否合并视网膜广泛出血、视神经萎缩等并发症。动态观察瞳孔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进展。
5、白瞳症
晚期病例瞳孔区呈现白色反光,俗称"猫眼征"。常见于视网膜全脱离或晶状体后纤维增生,需与视网膜母细胞瘤鉴别。B超检查可见视网膜呈"V"形脱离,提示已进入病变终末期。
建议对胎龄小于32周或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的早产儿,在出生后4-6周开始定期眼底筛查。哺乳期母亲需保证维生素A、DHA等营养素摄入,避免强光刺激婴儿眼睛。发现病变后应每1-2周复查眼底,根据分期选择激光治疗、抗VEGF药物注射或手术治疗,同时进行视觉刺激训练促进视功能发育。
相关推荐
02:52
02:22
02:09
02:24
0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