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心内膜炎病因

59730次浏览

心内膜炎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心脏结构异常、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心内膜炎通常表现为发热、乏力、心脏杂音、皮肤瘀点、关节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合适的药物,并做好饮食调理。

1、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心内膜炎最常见的原因,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细菌可通过口腔、皮肤、泌尿系统等部位的感染进入血液,最终附着在心脏瓣膜上引发炎症。患者可能出现持续发热、寒战、盗汗等症状。治疗需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钠注射液、头孢曲松钠注射液、万古霉素注射液等。

2、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也可引起心内膜炎,但相对细菌感染较为少见。病毒感染导致的心内膜炎通常症状较轻,可能出现低热、肌肉酸痛等表现。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必要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片、更昔洛韦胶囊等。

3、真菌感染

真菌性心内膜炎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患者等。念珠菌和曲霉菌是常见致病菌。症状往往较为隐匿但病情严重,可能出现持续高热、体重下降等。治疗需长期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注射液、氟康唑胶囊等。

4、心脏结构异常

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等心脏结构异常患者更容易发生心内膜炎。异常的心脏结构为病原体提供了附着和繁殖的场所。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促等心脏症状。治疗需结合抗生素和必要的心脏手术干预。

5、免疫系统功能低下

艾滋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化疗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会增加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这类患者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但病情进展快。治疗需在控制感染的同时改善免疫功能,必要时可使用免疫球蛋白注射液等。

心内膜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充足营养。保持口腔卫生,定期进行牙齿检查。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相关推荐

急性心内膜炎症状有哪些
急性心内膜炎可分为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引起发热、进行性贫血、全身疼痛、栓塞等症状。具体分析如下:
心内膜炎怎么检查出来
怀疑出现心内膜炎时,首先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查,比如血常规检查、血培养试验、尿常规检查等,能对疾病做出初步的判断;其次可以进行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CT检查等确诊疾病,明确病情的轻重,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心内膜炎需要注意什么
心内膜炎患者需要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也应该要做好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项,首先应该要注意做好饮食相关的注意事项,其次应该要做好一些日常的护理注意事项,比较常见的有不吸烟不喝酒,适当的运动,做好个人的卫生工作,不吃刺激性的食物。
心内膜炎如何诊断
对于诊断一个患者是否患有心内膜炎的方式有很多,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选择的是常规检查,常规检查能够有效地了解患者出现了一些什么样的症状,紧接着可以去做心脏彩超,这些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最后就是看患者的表现症状。
心内膜炎可以治愈吗
心内膜炎是微生物直接入侵了心脏内膜而引发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常见的表现症状是乏力,体温升高,皮肤苍白以及食欲差,不同的情况选择的治疗方式也不同,但是大部分的治疗效果都不是特别的好。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的应用和外科手术治疗两方面。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由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等,直接感染心脏瓣膜,形成病内膜,或者临近了大动脉内膜,并伴有赘生物的形成的炎症性反应,感染心内膜炎的治疗。抗生素的应用治疗心内膜是最重要的措施。选择抗生素要根据致病菌培养结果,或者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疗程要足够长,力求治愈。一般为4~6周,对临床高度怀疑本病,还需要培养访问阴性者,可凭经验按照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选用大剂量青霉素、氨基糖甙类药物治疗2周,同时做血培养和血清学检查,除外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引起的感染,若无效,改用其他杀菌药,如万古霉素和头孢菌素。感染心内膜炎复发时应再治疗,治疗过程适当延长。以下种情况也考虑手术治疗:一、瓣膜穿孔破裂、腱索断裂、发生难治性心力衰竭。二、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感染内科治疗不能控制。三、并发细菌性动脉破裂,或者四支大动脉栓塞。四、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感染性内膜炎,经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时,手术应该加强支持治疗和抗生素控制下尽早进行。
语音时长 01:32

2020-02-13

49967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