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措施能降低食物污染
降低食物污染的措施主要有保持厨房清洁、正确储存食物、彻底清洗食材、避免交叉污染、充分加热食物等。食物污染可能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引起,需通过系统性防控减少风险。
1、保持厨房清洁
厨房台面、刀具、砧板等用具使用后需及时用热水和洗涤剂清洗,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抹布和海绵应每日煮沸消毒或更换,避免成为细菌滋生源。处理生肉、海鲜后需彻底清洁接触区域,防止沙门氏菌等病原体残留。
2、正确储存食物
生鲜肉类、禽类、海鲜需在4℃以下冷藏或-18℃冷冻保存,熟食与生食分开放置。冷藏食物避免堆积过满以保证冷气循环,开封后的罐头食品应转移至密封容器。乳制品和即食食品需遵循包装标注的储存条件与保质期。
3、彻底清洗食材
蔬菜水果需在流动水下搓洗30秒以上,表面凹陷处用软刷清洁,可辅以食品级清洗剂去除农药残留。生食的叶菜建议浸泡5分钟后再冲洗。肉类不建议直接冲洗,可能溅射污染环境,可通过烹饪高温灭菌。
4、避免交叉污染
生熟食品需使用不同砧板和刀具处理,接触生食的器具须消毒后再用于熟食。冰箱内生肉应放置下层防止汁液滴落污染。处理食物前后需用肥皂洗手20秒,尤其接触宠物、垃圾或如厕后。
5、充分加热食物
肉类中心温度需达到75℃以上并维持30秒,禽类需彻底无血丝,海鲜应加热至不透明状态。剩菜复热需煮沸,汤类需持续沸腾1分钟。微波加热需中途搅拌使受热均匀,避免冷热不均导致的细菌存活。
日常需定期检查冰箱温度是否达标,剩菜存放不超过3天,发霉食品立即丢弃。外出就餐选择卫生评级高的餐厅,避免食用生腌、半生贝类等高风险食物。出现呕吐、腹泻等食源性疾病症状时及时就医,保留可疑食物样本供检测。孕妇、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者需特别注意食物安全。
相关推荐






